[切换城市] 南宁 首页 厂房仓库 办公研发 土地 导购 资讯 园区招商联盟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回顾】南宁西乡塘区:心系民生聚产业 十年坚持不动摇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9日点击次数:2405次

西乡塘数据.png

欢腾的画面在眼前: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惠民的乐章在耳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热火朝天,公共服务愈发智能。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西乡塘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城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拼搏奋进,只争朝夕,推动了一系列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系列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要事,办好了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城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开创了西乡塘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个主题毫不动摇——加速转型升级,壮大县域经济,打好经济发展主动仗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乡塘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建设和“三大三新”重点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呈现竞相迸发的强劲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7.81亿元,到2021年的893.52亿元,年均增长7.3%。

向创新驱动要效益,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

金秋十月,“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吉·华尔街工谷产业园内的天雨公司,与广西大学、广西林科院等多家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立足本地产业链,正抓紧研发针对罗汉果、荔枝、龙眼、茉莉花以及中草药、海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专利技术与设备,逐步推向市场。

这十年,西乡塘区实施重大项目146个,狠抓产业园区建设,东南产业园、金陵产业园和双定工业园的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双创示范、智慧物流、先进制造、环保建材、循环经济”错位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做强做大第一产业,狠抓农业产业增特增效。

在希望的田野上。牧原农牧生态产业链(一期)项目的6个场区养殖场养殖规模达46.25万头肉猪。“在总体项目完成150万头肉猪的投产规模后,将形成集科研、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生猪饲养、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西乡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十年,西乡塘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5万亩,牧原集团、金陵农牧等大型生猪项目扩产稳产,家禽产业实现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建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67个,落实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项目246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11个。

提振“夜经济”,着力升级服务业挑大梁。

华灯初上,安吉万达广场商圈热闹非凡,特色美食、小商品、儿童游乐、趣味体育运动和手工创意等商家点燃了新“夜”态。“西乡塘区的夜晚比白天更精彩。”市民张先生表示,西乡塘区各大商圈的特色小吃街和各类主题夜市活动热热闹闹,形成了浓浓的烟火气。

这十年,西乡塘区新增入统商贸、服务企业逐年增加,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80亿元。大力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老水街、民生码头、唐人文化园、南铁记忆等成为热门打卡地,右江湾文旅康养项目一期建成开业,芦仙山森林康养等一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获评第五批“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个坚持贯穿始终——打赢脱贫攻坚战,沃野展现新图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三红蜜柚特色产业示范园里当技术员,还要管理自家的十几亩三红蜜柚,每年收入十几万元,生活更带劲了。”金陵镇乐勇村村民李恒飞告诉记者,从2013年被列为贫困户,到进入示范园打工、学习,成为技术管理员,再到2019年脱贫,这十年的生活图景一步步变好。

这十年,西乡塘区7111名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孩子上学不困难,看病就医能报销,住房安全有保障。12个脱贫摘帽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脱贫不是终点。

2021年,西乡塘区12个驻村工作队、36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在驻村岗位上“各显神通”,争做乡村振兴的先锋。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西乡塘区全面落实防贫监测工作机制,出台保“顶梁柱”专项扶持政策,落实乡村振兴专项资金8019.5万元,现有小额信贷3127万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产业,切实做好乡村振兴文章。

“现在老伴身体好多了,村里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能领到1000元工资,还买了商业意外伤害保险。”双定镇秀山村村民廖欢荣说。像廖欢荣这种单一劳动力(弱半劳动力)家庭,是返贫致贫的最大风险群体。

为化解这一群体返贫致贫风险,西乡塘区用好金融扶贫政策,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合作,推出“防贫救助保险”新险种,从因意外、因病、因残、住院等4个方面进行保障,其中因意外返贫保险最高保额达8万元。防贫救助保险由城区政府出资投保,投保期限为5年(2021—2025年),每年每人投保金额100元。目前,西乡塘区政府已为796户农村脱贫户、监测对象和低保家庭(弱半劳动力)中的主劳动力投保,给这些家庭的“顶梁柱”加了“双保险”。

既要严守返贫“底线”,又要夯实产业“压舱石”。

双定镇武陵村成立顶哈肉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扩大肉鸽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义平村通过建设水果交易市场,实现柑橘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金陵镇乐勇村1000多亩的三红蜜柚搭上“电商快车”,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打破外运桎梏,坛洛镇同富村流转土地1万多亩,引进9家企业多元化发展产业,让村民有租金、能就业、领分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以来,西乡塘区全力推进美丽南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落实,打造了集农事体验、创意农业、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成为乡村振兴新标杆。

一种力量持续攻坚——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在主动作为中形成优势

逐梦路上,敢为人先者进,改革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乡塘区接续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形成了“一门式+事好办”“云享法庭”“科企联合工作站”等一批特色改革成果。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一道道“老大难”问题被攻破,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普惠人民。

2021年,西乡塘区依托南宁市“智慧人社”大平台,将人社243个服务项目纳入“一门式+事好办”服务体系,实现群众一件事“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通过改革,西乡塘区‘一门式+事好办’政务服务做到了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复杂交给系统,把高效留给政府。”西乡塘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办事流程的变革,更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

让数据多跑腿,让解纷更快捷。2020年起,坛洛镇合志村的黄先生和兄弟姐妹们对遗产继承存有异议,但一直没商量出结果。由于大家分散各地,再加上疫情缘故,遗产分配事宜一拖再拖。今年,村委调解员告诉黄先生,可以通过“云享法庭”平台申请线上调解,既能面对面沟通,也不耽误各自生活。于是,在调解员的帮助下,黄先生和兄弟姐妹在线上确定了遗产分配内容,并签订了调解协议。

2021年10月,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启动“云享法庭”,这是西乡塘区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上迈出的新步伐。

“云上调解”既避免了当事人“跑断腿”,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实现,又落实了疫情防控要求,“数据多跑路”缩短了调解的距离、周期和流程。当事人还能在“云享法庭”调解平台上享受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改革创新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十年间,借助辖区高校院所集聚的优势,西乡塘区着力搭建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交流合作平台,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校企深入合作,以前沿科技为支撑、企业规模化发展为载体,推进城区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开花结果。

如与29所院校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建成了45个“科企联合工作站”;引导重点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打造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依托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强化种业科技支撑,建设现代种业基地。

日前,西乡塘区与桂林理工大学共同建设的脑力产业园开园,将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促进设计产业及其周边配套产业聚集,形成以设计服务、计算机编程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产业为特色的脑力产业集聚区,打造环高校科创带,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产业园已签约进驻企业20多家。

一种情怀始终不渝——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乐享美好生活

“现在一座座高楼林立,居民小区、商场超市随处可见,西乡塘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在西乡塘区大学路居住的韦小静感触颇深。

十年来,西乡塘区基础设施有着质和量的变化:地铁1号、2号、3号、5号线相继开通,城市东西向快速路、金陵城市大道等建成通车,005县道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一批干道和小街巷投入使用。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全覆盖,农村供水供电率、客运通达率、互联网覆盖率等全部达标。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升级,乡村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打造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安全有序、生活舒适的美好家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十年来,西乡塘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团结带领辖区各族群众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美美与共。

万秀村以“小网格”提供“大服务”,促进“大团结”,使万秀村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该村住得安、办事顺、有发展;中华中路社区成立了“华娟党代表工作室”和“谢大姐暖心屋”,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困难,并通过举办百家宴、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各族居民和谐相处、互诉情谊;华强街道建立“五心”服务机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真心”服务、科教文体“热心”服务、纠纷调解“倾心”服务、帮难解困“贴心”服务、政务驿站“耐心”服务。

过去十年,西乡塘区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7月,西乡塘区结合辖区灵活就业人口多的特点,整合资源打造了南宁市首家公益性“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口提供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各项暖心服务,架起了灵活就业与企业用工的“连心桥”。

十年来,西乡塘区以村(社区)服务为载体,助力“家门口”就业;以扩容提质为关键,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以供需匹配为抓手,强化企业用工服务,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区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医疗是民生之需。近年来,西乡塘区新建一批数字化疫苗接种大厅,建成一批基层医疗急救示范点,基层重大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大幅提升。

教育是民生之本,西乡塘区持续推进“学在西乡塘”教育品牌提质升级。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双减”政策全面落实,新建一批学校和幼儿园,增加学位3.3万个。

“我们老两口每天中午都来长者食堂吃饭,这里的饭菜新鲜又好吃,价格也很合理,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很大方便。”日前,在万力社区长者食堂,70岁的马爷爷开心地说。西乡塘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关键小事”,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

围绕增强群众安全感,西乡塘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好打赢禁毒、电诈和传销清源攻坚战。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警民联调”多元化解机制全域覆盖,城市安全有效巩固。

大潮激荡,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西乡塘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

 

(原标题——西乡塘区:聚势蝶变兴产业 心系民生增福祉

来源:南宁日报

记者杨盛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合作伙伴招聘机会服务声明

TEL:(4006882265)  传真:0771-5594816

Copyright©2025 仙舟项目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10536号-1 桂公网安备45010202000355号